阿里康网
黑热病
快速搜索

中国黑热病防治成就

2015年04月29日

中国黑热病防治成就

黑热病亦称内脏利什曼病,原是危害我国人民最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解放前由于缺乏防治措施,黑热病不断蔓延发展,造成大批人群的死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的疾苦无限关怀,把控制和消灭多种危害较大的疾病作为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要求限期消灭的9种疾病中就包括黑热病。从1950年起,各流行省区都先后建立了防治黑热病的专业机构,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我国黑热病的流行情况和流行因素,从而提出了防治对策。经积极防治,取得了重大成就,早在1958~1960年间就达到基本消灭黑热病的要求。近年来在绝大部分的流行区,黑热病已告绝迹。

一、流行病学

1.流行情况:我国黑热病分布很广,曾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四川、湖北、山西、辽宁、内蒙古和北京市郊等16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以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五省为重流行区,陕西、甘肃和新疆次之,其他省、市、自治区仅有轻度流行。解放初经调查确定,全国有黑热病的县(市)共66 5个,各地的患病率为10/10万~500/10万,估计全国至少有53万病人。我国黑热病流行区均位于长江以北,无论在平原、山丘或荒漠地区都有发生。苏北、皖北、鲁南、豫东、冀南、湖北、陕西关中和新疆喀什等流行较重的地区全系平原;甘肃、川北、陕北、青海、宁夏、冀东北、山西、辽宁和北京市郊等中、轻流行区为山丘地区;内蒙古额济纳旗和新疆大部分流行区属荒漠地带。黑热病主要是农村中的疾病,患者以儿童青少年占多数,但各地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别。在苏北平原,10岁以下者占33.9%,11~20岁者占28.9%,20 岁以上者占37.2%,婴儿很少感染,成人患者较为常见。但在甘肃、川北和辽宁等山区,患者大多数是10岁以下的儿童,分别占95.4%、93.8%和 95.8%,婴儿得病的较多,分别为5.1%、5.3%和6.3%,成人很少感染。在新疆塔里木和内蒙古额济纳旗荒漠内见到的病人,几乎全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从各地查见的病人中,男女之比为 1.5∶1,表明男性的感染率高于女性。

2.传播媒介:自1951年开始,前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先后与山东等省的防治机构协作,开展有关白蛉的蛉种分布和媒介生态学方面的调查研究,除进一步证实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为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外,并确定解放后新发现的长管白蛉(Ph.longiductus)、吴氏白蛉(Ph.wui)和亚历山大白蛉(Ph.alexandri)是新疆黑热病的传播媒介。

(1)中华白蛉:解放前已经实验证明,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但关于它的分布和生态习性尚缺乏了解。根据解放后的调查,它的分布很广,除新疆、内蒙古和甘肃西部外,凡是有黑热病发生的地方,都有它的存在。按生态习性的差异,我国中华白蛉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①家栖型:在广大平原地区,从5月中、下旬开始出现,至8月份或9月份消失,全年活动季节较短,很少超过4个月,高峰大都见于6月份,个别地区可在7月份再出现一小高峰,一般都只有一个高峰,显示中华白蛉在自然界大部分只有一个世代繁殖。它白天躲藏在住房、畜舍、厕所等室内比较阴暗的场所,黄昏后飞出,进行吸血和交配活动。它的飞行能力较弱,活动范围一般只限于居民点内,主要吸取人血。②野栖型:在山丘地区,中华白蛉的活动季节较长,在10月份还可能见到。它白天都栖息在村外的窑洞和旷野的各种洞穴中,飞行能力较强,夜间侵入居民点,吸血后大都飞离,在野外的栖息场所孳生繁殖。吸血对象较多,包括人、犬、各种牲畜和野生动物。中华白蛉在生态习性上的分型,对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的探讨和防治对策的制订均有重要意义。

(2)长管白蛉(原名中华白蛉长管亚种):是新疆南部古老绿洲的黑热病传播媒介。在天山南北的19个县(市)中,它是主要蛉种。在实验室内长管白蛉叮刺感染黑热病原虫的仓鼠后,感染率可达54.2%~62.2%。它具有亲人的习性,在喀什三角洲等绿洲内为近家栖,在阿克苏的山区内则为野栖或近野栖。

(3)吴氏白蛉(原名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系1963年在新疆塔里木河南岸的垦区内首先发现。它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内最常见的蛉种,属野生野栖,主要吸取野生动物的血液,兼嗜人血。在实验室内,该蛉种对黑热病原虫的感染率可达85.1%。从野外捕集的白蛉中,自然感染率为1.7%~5.7%,由此确定吴氏白蛉为新疆荒漠地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在与塔里木自然环境相似的巴楚垦区以及内蒙古额济纳旗,吴氏白蛉也是主要蛉种,对当地的黑热病起着传播的作用。近年来,在甘肃的敦煌和安西县亦查见此种白蛉。

(4)亚历山大白蛉:根据80年代初的调查,在新疆吐鲁番煤窑沟的黑热病病区内,亚历山大白蛉为唯一的吸血蛉种,而且数量很大。它在实验室内对黑热病原虫具有高度的易感性。从野外和人房内捕集的亚历山大白蛉中可查到黑热病原虫的自然感染。感染黑热病原虫的白蛉可使被其叮刺的正常金色地鼠获得感染,充分证明亚历山大白蛉为当地黑热病的传播媒介。此外,在新疆的温宿和内蒙古的阿拉善右旗等砾石戈壁地带以及甘肃酒泉的黑山湖荒漠内,也有亚历山大白蛉的存在。

3.保虫宿主:

(1)犬内脏利什曼病:犬感染黑热病原虫也能成为黑热病的传染源。为了查明犬内脏利什曼病在我国的分布及其与黑热病的传播关系,50年代在各流行区进行了广泛调查,经髂骨穿刺共检查151 418只家犬,结果在苏北、皖北、山东、豫东、湖北、陕西关中和新疆喀什等平原地区检查的44 292只家犬中,仅发现4只病犬。虽然这些地区黑热病的流行都比较严重,但在绝大部分的病村却无病犬存在,显示黑热病的流行与犬无关,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另一方面,在甘肃、陕北、川北、豫西、辽宁和北京市郊密云县等山丘地区,均有犬内脏利什曼病不同程度的流行,在检查的107 126只家犬中感染率平均为11.4/万~20 4/万。病犬的数目以西北地区最多,在甘肃省黑热病流行较重的天水、秦安、靖远、文县等县、市,犬的感染率为131/万~570/万。在川北的汶川、汶茂和南坪等县,犬的感染率高达 350/万~909/万。在上述地区,凡是有黑热病的村庄都能查见病犬,病犬多,病人也多。同时在防治上仅靠治疗病人,并不能减少发病人数,只有杀灭家犬,黑热病才能得到控制。足以说明,当地人的感染主要来自病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