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至少已流行三千多年之久,且无一国、一地可免于该病的侵袭。
它在我国已流行两千多年,多发生在北纬38度以南的地区,在同一地区发病分布亦不均衡。半个世纪以前,由于长期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导致众多患者手足、面部和眼的畸残,一直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对之只能发出"亡之,命矣夫!"和"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叹息(孔子语)。
时久以来,社会公众对麻风病广泛存在恐惧、歧视和排斥,被驱逐、隔离、迫害以至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使这一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既有医学问题又有社会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1954年起在法国慈善家佛勒豪的倡导下,确定每年元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防治麻风日(国际麻风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41年砜类药物的问世,特别是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多种药物联合化疗的应用,取得卓有成效的控制成果。
全球七十年代估计有1200~1500万名麻风病人,八十年代以来已以联合化疗治愈1000多万名,登记病人数由1985年的540万名,减少为1998年初的82万余名,患病率下降了85%,在98个流行国家己得到消除。现今,92%的登记病人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16个发展中国家,其中又以印度病人数最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1956年初步统计,全国约有登记病人38-39万名(其中传染性病人占三分之一左右)。1957年对麻风病确定了"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1981年又提出了"力争本世纪末在我国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要求至2000年,全国有95%以上的县(市)将麻风患病率控制在≤0.1/万,近5年平均发病率(或发现率)≤0.5/10万。至2000年底,全国累计登记麻风病人50万名,己治愈39万余名,已有90%的县(市)麻风患病率≤0.1/万;全国现症病人数己减少至6000余名,流行程度和范围均大大减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实践证明,麻风是可以防治的疾病。